记忆中的淦味之二十六 | ​万千银丝油面香

· 记忆中的味道

味道,也并不仅在食物之中,还有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人情味……希望可以通过分享这些与味道有关的美食故事,让大家回想起内心深处的某个柔软瞬间,从而收获一份久违了却无法言状的感动。

点击图片查看《记忆中的淦味》有奖征文活动详情

目前,由县委宣传部主办的《记忆中的淦味》有奖征文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主办方将从征文中筛选优秀美文在“微新干”公众号中刊登。所有发表的文章将择优收录集结成册,由县委宣传部编印《记忆中的淦味》书籍。所有被收录文章的作者将会获得精美纪念品一份,对评选出的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 投稿与联系方式 ☆

投稿邮箱:ruiyi2019@foxmail.com

邮件标题:姓名+文章名

(文后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微信咨询:13718595450

联系人:县委宣传部 刘文辉  0796-2160989;

新干县睿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饶睿  13718595450。

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美食,是探寻过往岁月的一把钥匙,承载着历史长河中的独特记忆。为什么那些记忆中的味道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也难以寻回呢?那些童年时吃过的普通食物的味道,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却依然潜伏在某个角落,在受到触动之后一泻而出,弥漫每一个味蕾。

让我们一起来跟着下面这篇投稿

回忆自己独有的味道吧

万千银丝油面香

文/张昱煜

三十年前的一碗面,至今记忆犹新。那碗手工油面产自新干县荷浦乡,是婆婆给我煮的。油面托举着葱花、姜末和辣椒,色香味俱佳。如今,那画面再一次浮现脑海时,依然生动而温暖。结婚第一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婆家过年。那时候,赣江以西的界埠及荷浦还没修大桥,往来全靠渡船。我和夫君到家时,婆婆已经张罗好一桌饭菜,还给我煮了一碗面。灶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红红的火苗吐着欢快的舌头,好似欢迎我这位新成员。

灶台之上,婆婆从竹篮里取出面条,那面条又细又长,万千银丝放进沸水的那一刻,如一朵巨大的白菊花悄然绽放。紧接着,她麻利地切葱花、放青菜、加姜末,一系列动作娴熟流畅,乐滋滋地忙碌,她脸上始终挂着笑,让我觉得,这个婚姻,这个家,没有选错。盛着油面的青花瓷碗端上餐桌,那面细如银丝,滑而不糊、香而不腻,比我以往吃的面条更柔、更软、更细、更轻。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冬天里的一碗面,温暖着我的心。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当地纯手工油面。细细密密的银丝,洋洋洒洒,好像平平常常的日子、真真切切的生活、长长久久的爱情。吃了这碗地道的家乡面,我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屋里人”。暖阳,恰似小村冬日的常客。趁着阳光,夫君提议到村子旁边的袁河转一转。一大片嫩绿的油菜扑入眼帘,成了村庄浩大的色彩。邻居三根嫂笑着和我打招呼,她用手指着不远处的一块菜地说:“那一块是你家的,你妈是勤快人,油菜长得比别家的好。”,我心里暗自感动,这个离我老家千里之遥的江南水乡,打开家门迎接我,瞬间,成了我的另一个心安之地。“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返回单位上班的头一天,婆婆步行六里路到集市上买了五斤面粉,找来啤酒瓶当擀面杖,手擀饺子皮,给我做了一顿芹菜鲜肉馅水饺。她生怕我吃不惯南方的大米饭,想方设法给我做面食,看着我吃得开心,婆婆如释重负。

坊间有句俗语叫:疼到的媳妇,揉到的面。手工油面制作非常繁琐:揉、擀、裁、甩、盘、挂、抻、晒、收、切、捆等多道工序,哪一道都不能少。做油面,和面是个技术活,一般是一斤面粉一碗水,加少许盐,不断揉搓捶打,面团慢慢变得光滑细腻,和面的最高境界是“三光”,即“手光、盆光、面光”。深夜,为了怕表面风干,再凃一层油,盖上锅盖静置。天刚蒙蒙亮,油面作坊开始忙碌,裁面这道工序,原来是擀成面片后再用菜刀切成长条。现在进行了革新,陶瓷盆里的面,用盘子沿着盆子外侧裁过去,就可得到一圈一圈长长的粗面条,然后盘起来,上面涂上食用油防止粘连,再把面条绕在木桄子上,那些木桄子,像织布机上经线的木格子。绕面,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有人把这道工序叫“上筷”,上筷后,再醒面两、三个小时。时间成就美味,美味等待时间。

抻面的过程需要三、四次,从最初的20厘米长拉伸到2米多,力要细密,劲要均匀,看似熟练轻松,实则是几代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此时,一架一架的油面,扛到阳光下晾晒,如移动的袖珍瀑布,熠熠生光。它们像织布机上千丝万缕的银丝,它们像天上落入凡间的凌波仙子,它们像吊弦共振的乡村竖琴。轻风吹过,这些油面如欢快的五线谱,奏响起生活的歌谣,平实,本真。炽热的阳光携夹着油面的清香味,在小村上空徜徉,那是富足和幸福的味道。晒到半干,两头一合继续上架暴晒,等彻底干透,收拢在案板上开始切面。

此时,心心念念的油面即将大功告成,切面只需要两刀:第一刀,把油面的面头切掉,第二刀,把油面切成一尺长,摆放成U形,根部裹上三指宽的红纸,如古代美女高高的发髻。有的把油面团成一个圆盘,寓意圆圆满满,还有的把油面盘成“8”字形,寓意生意兴隆,八八大发。识别纯手工油面,只要看尾部即可,那粗细不均匀的扁面,非人工不可为。口感筋道的油面,不仅成了访亲会友的馈赠佳品,其制作技艺还被申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平常的食物,成了传递情感的介质。老人做寿、妇女做月子、小孩做周岁、婚嫁等都离不开油面。长长久久、丝丝缕缕的油面,传递着情怀和温度、乡愁与回忆、甜蜜和希望,是任何机器无法取代的。一切美味,源于它固有的美味。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开始做油面,宽水开锅下面,煮上三、五分钟 ,即可出锅。吃着简单的一碗面,那味道,全在汤里、全在面里。身虽在异乡,胃总在家乡,多少人的童年美食记忆里,油面的排名应该很靠前。隐隐云天远,依依故土香。一碗油面,承载着一片情思,让人感恩生活的滋味,体悟岁月的美好。

江西省新干县荷浦乡沂上村纯手工制作油面越来越红火,在一个电视采访节目中,做了40余年油面的周甫团老人,正在为记者展示做油面的全过程。周师傅说:“我做的面,做就要做得好,毛糙的活,我就不会去做。”他抻面的动作潇洒自如,就像乐队的总指挥,这是一份匠心的传承,更是一份情怀的坚守。我心中有个疑问,新干县周边不产小麦,最初怎么想到会用小麦面粉做手工油面,并且一直流传至今呢?美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好通道。美食,也是一段记忆,一个故事,一种念想。下次回老家,我想抽空到沂上村的油面作坊走走看看。那原汁原味的油面,带着时光的沉淀,散发的醇香,一如家乡人的性格,质朴、淳厚、坚韧……

张昱煜,女  生于中原,长于江南,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国土资源文学创作班学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书香三八”读书活动组委会特邀作家。出版散文集《己心温暖》,与人合著《十村记:精准扶贫路》(荣获湖南政府出版奖)《扶贫路上的追梦少年》《品读井冈山》《老兵忆当年》《巾帼书香》等,荣获首届吴伯萧散文优秀奖,第七届井冈山文学奖,第七届白鹭洲文学奖,有作品被翻译成俄文、韩文、英文、阿拉伯文等。

童年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外婆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那些童年时候吃过的普通食物的味道,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

却依然潜伏在某个角落,

在受到触动之后一泻而出,

弥漫每一个味蕾。

为什么那些记忆中的味道

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也难以寻回呢?

有奖征文

点击图片了解活动详情

《记忆中的淦味》有奖征文活动,借鉴叙事疗法,重新理解生命,通过倾听老人诉说美食故事、回忆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展现生活经历与时代变迁,满足老人渴望被关注的情感需要,缓解老人的空虚、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记录美食背后蕴含的生命故事和情感联结,“忆苦思甜”,传递社会正能量,倡导敬老爱亲家庭和睦的孝道文化与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乡风文明,进一步推动我县移风易俗深入民心,为助力我县建设成为崇德向上、幸福宜居的文明城市增添更多人文色彩。

主办单位

中共新干县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

新干县文联

新干县总工会

新干县融媒体中心

南昌益心益意公益服务中心

资助单位

腾讯基金会  腾讯公益  南都基金会

赞助单位

江西省赣酒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承办单位

新干县睿益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文字上的伟大

不是来自题材的宏大和叙事的雄伟,

而是来自平凡人物

琐碎事里透出的恒久微光,

我们期待您的真情倾诉!

△更多资讯 请下载新淦云APP

编审:吴建友

监制:敖清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