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赣江,在新干境内最大最长的河流,就是淦东的沂江河。这河发源于丰城市石江乡坳上,流经新干的城上、潭丘、沂江,峡江的马埠、水边等乡镇,汇集了杯山、燥石、阁华山、秋山、湓峰、海木源、鸡落峰、云峰岭等众多山水,形成了一条时而狂暴、时而温顺的大河,主河道长95.8千米,流域面积916平方千米。沂江河似乎以其优美的身段,在新干拿埠村果断进入峡江县“交流表演”,出县取经,汲玉笥之灵气,萃玉峡之精华,在水边镇下痕村毫不犹豫地回到新干母亲的怀抱,九曲迂回,依依不舍地在洪华山北麓汇入千里赣江。
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沂江河流经沂江乡,我们称之为“沂江的水”。沂江乡因沂江河而得名。沂江,原作泥江口水、泥溪。旧时,因沂江河在沂江乡境内的陂头、水西江一带,一到雨季内涝严重,茫茫一片泥潭状,故称“泥江”。沂江河滋润了沂江乡广袤的土地,滋养了沂江乡的一代又一代子民,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明历史。沂江河本是温顺的。它一路东来,碧波流动,如小家碧玉,穿村越岭;如玉带飘浮,弹琴漱石。时而引得杨柳轻摇,牛羊戏草;时而引来虫蝶争鸣,鸥鹭竞舞。白日里阳光灿金,夜晚上水中浮月,或栖风息雨,或化旧融新。悠悠沂江河,凝聚了希望与乡愁,孕育了万紫千红,流出了岁月沉香。
沂江河本是善良的。古往今来,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沂江河两岸村落星罗棋布,如众星点缀。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沂江河水。沂江河水如慈祥的长辈,日夜守护沂江大地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沂江河水如母亲的乳汁,让沂江大地子民更新换代,子孙繁衍至今。
“三篙湍急翻朝日,一派泉鸣吼暮雷。”沂江河也是狂暴的。春夏之交河水湍急,时有山洪暴发,或汪洋恣肆,或汹涌澎湃,如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向下游横冲直撞,千百年来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和损失。多少村庄淹没于洪水,多少生灵葬身于洪水,多少房屋毁灭于洪水,多少道路与庄稼消失于洪水。大洲、沧洲、观洲就是鲜明的例证,它们就是沂江河长年冲击成洲的结果。旧时陂头大桥倒塌,就是沂江河狂暴的杰作。水东村民翻船事件,也是沂江河留下的灾难印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在沂江河的哺育下,沂江名人辈出,留下了众多的人文轶事。沂江河造就了沂江人崇文重教、追求梦想的秉性。沂河西岸的塔峰村,邹氏祖先在村旁边的山岭上兴建了静安寺,又称书田寺、牡丹寺,宋元明清以来香火不断,牡丹寺传说名声大振。邹氏家族建书院,名“静安学舍”或“文照书院”,使家族学风蔚然,其子孙科甲连登,官宦代有。塔峰人邹虞,明弘治三年(1490)考中进士,官至福建延平府知府并敕赠参政大夫(从三品)。
沂江河滋养了沂江人担当重任、效力朝廷的聪明才智。胡家村胡云端,字腾霄,因博学多才而被召进京撰修《元史》;明洪武十一年(1378)赴戊午科会试殿试,廷试第一,初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六品),并被召编辑《孝慈录》,后升浙江副使(正四品)。最为著名的当然是胡俨,字若思,任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告老前赠礼部侍郎(正三品)。作为馆阁宿儒,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并担任总裁官。沂江河化育了沂江人主政一方、为民造福的国之重臣。孙家坊村人孙仁,字伟德,别字春庵,明成化五年考中进士,任刑部郎中审录、常州知府(四品)、浙江右参政(从三品),后改任河南布政使(从二品),主持堵修河南会河兰阳决口工程。之后又改任陕西布政使(从二品)。最后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二品),巡抚宁夏三年,与宁夏兵督府齐心协力,使边泰民安,粟盐富足,乡民誉为“厚德之臣”。沂江河培育了沂江人深明大义、报效国家的民族气节。湾溪(陂头)村人刘芳槐任职德安县训导,时逢太平天国农民军围攻,为了保卫家园,他督团奋勇抗击,最终慷慨赴死,其气节撼天动地。时陈抚军上奏:“刘芳槐素有胆气,深明大义,奋勇捐躯,殊堪嘉尚。”
沂江河坚定了沂江人为了共产主义献身的理想信念。湖江背村人姚有光,积极投身于革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畏一死,慷慨赴难,他用鲜血和生命点亮了新中国的曙光;廖家村人刘宗根,新干苏维埃军事部长,为了革命奔赴呼号,牺牲年轻的生命。“最爱年年桃柳畔,锦鳞衔出浪花红。”如今的沂江河畔,更是人才辈出,他们乘风翻涌立潮头,不作魁元不罢休。湖江背村人姚洋,扛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著作等身,成果丰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研究的领军人物;又如沂江乡大洲村的姚小敏,担纲人民日报海外网总编辑、总经理,在新闻媒体的前沿阵地引领时代风流。沂江河是可以驾驭和驯服的。从竹筏到小船,从木桥到石桥,每次变化都体现了沂江乡贤的慷慨捐资与汗水付出。姚卫善“积石铺桥”,“东湖陈日彩与坪上曾接六捐巨资建船十九艘,在东湖附近的沂江河上,架浮桥以利通渡。”历朝历代,有多少仁人善士在沂江河上捐资架桥,有小竹筏、木板桥,也有小石桥、钢筋水泥大桥。如今,塔下桥、陂头桥、水背桥、水东桥、团结桥、鼎盛桥、九曲湾大桥等一座座大桥屹立在沂江河上,充分体现了沂江人民慈善的力量,体现了“天堑变通途”的决心。沂江河是可以改造和利用的。新中国成立后,沂江河两岸水利设施不断完善,防洪大堤纵横交错,引水灌溉站点星罗棋布。从无到有,兴修水利,除险加固,险情防范,历代沂江人民战天斗地,让沂江河得到有效治理。沂江河沿岸目前筑有防洪大堤8段,大洲堤、塔下堤、水背堤、水东堤、湖尾堤、陂头堤、江背堤和沂峰堤等,特别是九曲湾工程,让河道改直,排水畅通,减少洪涝灾害,增加种植有效面积。在水东村,沂江河截流改直,疏通河道,从而实现“水东变水西”的人间奇迹。大力兴建大洲水库、禾坑水库、花山背水库、腰湖水库、野猪坑水库等蓄水工程,起到汛期蓄水、旱期抗旱的作用。沂江河的有效改造和充分利用,兴利除害,让江河安澜,农业丰收,国泰民安,这是每个老百姓的愿望。沂江的水,还包括从沂江乡西岸日夜流淌的赣江,它同样在沂江大地留下深刻的印记,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精彩之处可圈可点,不胜枚举。
“沂江,山清而水秀,地幽而景胜。沿江上下绿树连坡,长林蔽郭,天光云影,荡摩吞吐,浮岚翠霭,掩冉荫翳。沙禽水鸟飞鸣上下,农家渔舍映带远近。”这是沂江大地的生态镜像,是人们向往的伊甸园,是一道万古长青的亮丽风景!“水利万物而不争。”沂江的水,从远古走来,它带我们走向繁荣富强;沂江的水,从奋斗中走来,它带我们走向诗与远方。来源:井冈山报 作者:杨璐雪涛
△更多资讯 请下载新淦云APP
编审:吴建友
监制:敖清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