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甜可盐”:粽子的甜咸之争


“甜咸之争”由来已久

从豆花放糖还是放盐

到红烧肉咸味还是甜味好吃

各种食物都成为争论的焦点

豆腐脑、月饼、汤圆、元宵等美食

都无一幸免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一年一度的“甜咸粽子之争”又再度掀起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个特殊的日子

“甜(糖)粽派”与“咸(肉)粽派”纷纷亮相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据某网站统计数据显示两派人数相当可谓势均力敌

“甜粽”与“咸粽”争了这么多年

到底谁更胜一筹呢?

传统

“甜粽”比“咸粽”出现更早

粽子,又叫

“角黍”、"粽籺"、“筒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习俗

早在春秋时期

人们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食用

晋朝时候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 晋 周处《风土记》

周处所著《风土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后世查考端午习俗,多依据此书。有学者认为“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周处的《风土记》。

书中,对端午习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注曰: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鹜,是鸭子;角黍,就是粽子。

《风土记》中记载的包粽子、系彩绳、挂艾草、竞渡等端午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最早的粽子其实不分咸甜

而是带有草木灰汁水的碱味

而甜粽最早可见于南北朝时期

《食次》有记

“用秫稻米末,绢罗,水、蜜溲之……

以枣、栗肉上下着之遍......”

此时的粽子是甜的

明显可以看到是用蜜和枣一起做馅料

但到了唐朝时期

甜粽开始受到欢迎

盛唐时期“长安蜂蜜凉粽子”的受众

遍及宫廷与民间

在宋代甜粽子更是广受欢迎

北宋张耒的作品中提到:

“水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糖蜜巧粽”

也是从名字就极尽宣扬自己的甜味

这不前阵子

江西德安展出了

距今已有750年、南宋时期的实物粽子

网友纷纷议论:

是甜口还是咸口的

直到明朝中

叶咸粽才终于“在甜粽子的包围中出了头”

据明代《竹屿山房杂部》记载

粽子的馅料除了已有的

“豆沙”“枣”“白糖”“胡桃”之外

增加了“猪肉醢(hǎi)料”

醢(hǎi)指的是肉酱

猪肉醢料即猪肉酱馅的咸粽

清代老饕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则提到了堪称咸粽界扛把子的“火腿粽”:“用大箸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好火腿一大块,闷蒸一天一夜,单看文字,就已感受到肥滋滋火腿粽的莹润咸鲜。

传统

“咸粽”比“甜粽”蘸料更丰富

甜粽的蘸料相对简单一般会

搭配白糖、桂花酱等甜味蘸料

在新疆那边还会配上酸奶吃

既有江南糯米的甜美软糯

又有新疆老酸奶的酸爽

释放出独特的新疆味道

咸粽的蘸料则更加丰富

可以搭配多种蘸酱

比如蜂蜜、玫瑰酱、豆豉、果酱、辣酱等等

在福建泉州

有着著名的泉州烧肉粽

吃时淋上满满的芝麻酱或者沙茶酱

被酱汁浸泡过的糯米非常软糯入味

配合里面的五花肉、蛋黄浓浓的闽南味道

传统

“甜粽”和“咸粽”的馅料都很“奇葩”

甜粽的馅料

以枣泥、豆沙、莲蓉、蜜饯、果仁等

甜食为主

也不乏各种奇特馅料

比如巧克力、冰淇淋、奶油等等

而咸粽的馅料

则以板栗、火腿、咸蛋黄、菌菇等

咸食为主

这两年则诞生了各式各样的“奇葩”馅料

比如小龙虾、臭豆腐、螺蛳粉、折耳根等等

当然,粽子的花样口味还有很多~

以下口味哪个才是你的“粽”中之“粽”呢?

其实不论咸甜

“粽”有所爱

你爱吃的就是好粽

绿波为底,粽叶为媒端午很近,就在我们身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