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炉村“三换”促“三变”
脱贫攻坚有没有可以照搬的发展模式?答案是肯定没有。只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近年来,新干县七琴镇炉村党员干部以敢担当、勇作为的精神风貌,用“三换”促“三变”,凝聚起人心,增加了收入,提振起乡村振兴的强大信心。
换班子聚人心。去年,该村在换届选举中,村“两委”来了一次大“换血”。俗话说,新人新气象。村支部书记杨友孙和村主任李好平带着村干部经常进村入户搞调查,彻底摸清了贫困的原因。“8个自然村,2275人,738户,贫困群众88人,30户……”谁家什么情况,杨友孙和他的“伙伴”们了解得一清二楚。驻村第一书记曾爱明告诉记者,炉村脱贫攻坚力求精准再精准,“差异化分红”就是主要举措之一。所谓差异化分红,就是针对贫困户不同情况进行再细分,根据实际出台不同的帮扶措施。如在贫困户产业分红中,没有劳动能力(含孤寡老人)、未脱贫的每户多分100元,达700元,而脱贫了的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则每户分红600元。虽然钱不多,但差异化真正考验的是干部的作风。对此,炉村的群众表现出了充分的信任。贫困户邹学梅说:“村干部们处事公道,我们信服,有他们带领,相信一定能摘了穷帽。”
换产业增收益。脱贫攻坚重点是发展产业,难也难在发展产业。为此,炉村瞄准自家林地、空地,一场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正悄然进行。去年以来,该村先后栽种高产油茶1300亩、商洲枳壳100亩,发展光伏项目100KV。今年光伏产业已经有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贫困户可每户分到400元,预计年底仅光伏产业就可收入8万多元,随后油茶、枳壳等产业也陆续可采摘获得收益,届时,村里的集体经济不仅可以增加不少,贫困户还能从这些产业中拿到稳定的分红。
换面貌提信心。炉村地处偏远山区,一直以来交通不便,老旧房屋遍地,落后的面貌让村里后生都心生畏惧,纷纷外出打工或迁往县城墟镇居住。“脱贫必须先脱面貌。”镇党委书记洪亦桃如是说。近两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炉村8个自然村全部修通了通村水泥路和入户路,“不沾半点泥就能直入家门。”村里的老人们看着村里的变化,别提多高兴。除了路,炉村还全面实施危旧房改造,拆了土坯房,建起新洋楼;接通自来水,喝上干净水;实施清洁工程改水改厕,让污水不乱流,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村容整洁了,道路畅通了,设施越来越完善,炉村的小后生们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这几年,村里新房越建越多,越建越美,跟城里没啥区别哩!”贫困户杨金莲老人的笑声飘荡在炉村的家家户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