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Z世代”的成年童话 →

你抽过盲盒吗?

据《盲盒经济洞察报告》预计,2024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将高达300亿元。从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Z世代”,是盲盒消费的主要群体。

为何盲盒对“Z世代”群体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它是纯粹的物质消费品,还是带有一定的情感消费属性?今天,小编就来探探盲盒消费的深层次原因。

自我情感满足

“回归童心”的心理诉求

“萌”是一种童年符号,以“潮流+艺术+IP”为主要运营机制的盲盒,恰好为“Z世代”对“萌”的偏好提供承载实体,满足了“Z世代”对“回归童心”消费体验和情感慰藉的双重需求。

玩家通过“晒娃”等方式与他人联结,并在这种与童年抽卡、集卡游戏高度相似的消费体验中,找回童心。

社交需求驱动

趣缘群体的自我认同

作为一种兼具艺术和收藏价值的商品,盲盒不仅可以作为玩家之间建立联系的“社交货币”,还能推动玩家形成以兴趣为媒介的社交群体。

盲盒迷彼此以“娃友”相称,通过默认的盲盒圈独特话语体系,建构特定的心理基础与共有的价值体系,找到心灵得以栖息的共同空间。他们通过“娃友”这面镜子映射出的“镜中我”来不断认识自己,进而形成自我认同感。

衍生职业想象

“换娃”“改娃”的价值变现

在“盲盒热”席卷下,盲盒玩家也找到了一条多元的价值变现途径。他们不仅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二手交易平台上建立盲盒群“换娃”,还能通过创意“改娃”,把工业量产化的盲盒再次变成小众艺术品,赋予盲盒独特价值。

△盲盒玩家对盲盒潮玩进行二次改造

不仅如此,玩家还可以在社交平台通过分享拆盒体验、个人收藏盲盒经历或收纳整理盲盒经验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价值变现,由此衍生出新的职业想象。

盲盒不“盲”

合规引导方能走向良性发展

尽管盲盒消费逐渐成为广受“Z世代”追捧的新型消费方式,但“盲盒热”不能发展为盲目热。

为了规范盲盒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市场监管总局于2022年8月起草了《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从盲盒定价、商业宣传、退货政策等方面规范盲盒经营行为。

此外,消费者也要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消费,对盲盒“概率营销”保持谨慎,尤其在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消费场景中更应提高警惕。

只有在依法依规的引导下,盲盒这一“Z世代”的成年童话,才能顺着健康发展的轨道,继续“火”下去。

=====================================

来 源:广州文化产业

编 辑:黄云

编 审:敖清辉  罗小敏  肖小龙

主 管:中共新干县委宣传部

主 办:新干县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